有人十四岁夺冠,有人十四岁杀人

上一个长安汉朝是怎么被外戚王莽折腾垮台的,一路走来的洛阳汉朝光武帝刘秀太清楚了。所以从他到儿子明帝孙子章帝,统统一以贯之地严格执行打压外戚的政策,绝对避免王莽死灰复燃。比如河西窦氏,自从汉章帝立了窦氏女为皇后,窦皇后的哥哥窦宪就开始借势嚣张起来。他看上了汉章帝姐姐、沁水公主刘致的沁园,就要恃强而买。刘致畏惧他的强势,只能忍气吞声半卖半送给了他。某天汉章帝跟窦

  

  上一个长安汉朝是怎么被外戚王莽折腾垮台的,一路走来的洛阳汉朝光武帝刘秀太清楚了。所以从他到儿子明帝孙子章帝,统统一以贯之地严格执行打压外戚的政策,绝对避免王莽死灰复燃。

  比如河西窦氏,自从汉章帝立了窦氏女为皇后,窦皇后的哥哥窦宪就开始借势嚣张起来。他看上了汉章帝姐姐、沁水公主刘致的沁园,就要恃强而买。刘致畏惧他的强势,只能忍气吞声半卖半送给了他。某天汉章帝跟窦宪一起路过沁园,还跟他指示:看看,我姐姐的园子不错吧。窦宪一边赔笑,一边吩咐谁敢泄露这已是我名下的产业,我就剁了谁。

  然而终究还是走露了风声。汉章帝刘炟大怒,把窦宪叫来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你这样干跟赵高指鹿为马有啥区别?贵为公主都保不住园子,又何况平民百姓?小心点,国家丢弃你就跟丢掉死老鼠一样!

  窦宪痛哭流涕地认罪,加上窦皇后改穿低一级别的衣服道歉,汉章帝的火才慢慢平下去。顾及皇后脸面,也没有治窦宪的罪,不过让他把园子还给公主。章帝心里清楚:窦宪可以位高,但不可以权重。

  但章帝又短命。他爷爷刘秀活了62岁、父亲刘庄活了47岁,他自己却只活了31岁。东汉前三代皇帝,寿命几乎按等差数列递减。汉章帝一死,继位的太子刘肇才9岁,自然只能由以前的窦皇后、如今的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太后要坐得稳位子,首先就必须依靠亲兄弟窦宪扶持,于是窦宪想不发达都不可能了。他和窦笃、窦景一群弟弟身居要职,权倾朝野。

  一朝权在手,自然要为所欲为。窦宪的祖父窦穆、父亲窦勋,虽然都娶的是公主,但也都因犯法被毫不留情地被诛。窦宪一掌权,就派刺客把当年审理窦勋案件官员韩纡的儿子杀死,割下头放到窦勋墓上去祭奠。本来窦宪可以随意编排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弄死韩纡之子,但他根本懒得走这个过场。权力面前法令算老几?朝野即便敢怒也不敢言。

  这还不算什么。都乡侯刘畅来到洛阳,不知怎么为窦太后青眼有加,“得幸”于窦太后。宠幸怎能与人分享?窦宪同样不走排挤的过场,直接派刺客在章帝的葬礼上干掉了刘畅。

  这一来就捅了大漏子。对窦宪早有不满的官吏们很快就查清了事实真相,把烫手山芋丢到了窦太后那里:你自己的兄弟,自己看着办。窦太后生气归生气,毕竟是自己一母同胞,也就只是先软禁在宫中了事。

  然后窦宪自己上书请罪,说要为国去打北匈奴、以军功赎死罪。虽然大臣们一片反对声,但窦太后还是力排众议,把窦宪封为车骑将军出征讨敌。明眼人看得清楚:这哪里是将功赎罪?明明就是派出去立军功、回来之后更方便掌权的。没有办法,谁让你不幸没有生在窦家了?

  

  窦宪的权势如日中天,班固就是在这时投到其麾下的,准备把其功勋诉诸文字长留青史。想投窦宪的文人多了,如果不是班固的文名一等一、父亲班彪又跟窦宪的先祖窦融有交情,也未必轮得上班固。

  虽然骄横跋扈,但窦宪在战场上毕竟还是打赢了。他跟北匈奴在稽落山大战一场、大获全胜,来降者前后20多万人。志得意满的窦宪登上燕然山勒石克功,令班固作铭以纪汉威德。

  

  从此“燕然勒功”也就与汉武帝时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并称,成为对外战争最高成就的代表、后世边塞诗的常用典故。虽然霍去病打的是巅峰时的匈奴、窦宪打的是没落时的匈奴,但毕竟输家都是匈奴。

  一场胜仗下来,窦宪从罪人一跃成为与卫青霍去病比肩的名将,被封为大将军。两年后他派兵再把北匈奴单于打得大败,以致于北匈奴直接亡了国,再也不对汉朝构成威胁。窦宪也由此解锁了众多名将未能望其项背的成就,登上了人生巅峰。他既是皇亲国戚、又是资深重臣、更有不世军功,放眼天下就算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妹妹窦太后,也不见得再能制约他了。

  窦宪一人得道,无数鸡犬升天。他的弟弟窦景的骄纵不在其下,其手下看上谁有钱就抢、谁家妇女长得漂亮也抢,反正犯事进了监牢也能轻而易举地捞出来。何况什么刺史、郡守、县令,一堆一堆都是从窦氏门下出来做官的,哪能不乖乖听话。

  公元91年,12岁的汉和帝刘肇去长安。当时窦宪也正班师回长安,就有朝臣提议大将军功勋卓著,群臣应该在会面时伏地向他下拜、口称万岁。尚书韩棱反对,说哪有人臣在皇帝面前被称为万岁的道理!

  即便没称成万岁又能如何呢?窦宪在朝中最大的阻力、司徒袁安一翻过年不久就死了,反窦势力变得群龙无首。窦宪回到暌别多时的洛阳,朝廷上下放眼望去全是自己人,还不用说那个执掌最高权力的窦太后。窦宪的亲信邓叠被封穰侯、邓叠的弟弟邓磊是步兵校尉;窦宪的女婿郭举是射声校尉、郭举的父亲郭璜是长乐少府。这个以窦宪为核心的小集团,成了洛阳城中最炙手可热无人敢碰的存在。

  窦宪超级放心:在名义上能压制他的,只有宫里的窦太后和乳臭未干的皇帝刘肇。窦太后是铁杆自己人,至于虚岁十四、实岁十三的傀儡刘肇,除了照料起居的宦官外连朝臣都见不到认不全,一个小孩能把他大将军怎样?

  就是这样的放心,让窦宪没了命。

  

  公元92年六月二十三日,窦太后和窦宪睡得正香,在皇位上呆了四年的刘肇准备惊醒母亲和舅舅的美梦了。《资治通鉴》不过寥寥几十字,“庚申,帝幸北宫,诏执金吾、五校尉勒兵屯卫南、北宫,闭城门,收捕郭璜、郭举、邓叠、邓磊,皆下狱死。”

  

  汉和帝刘肇平时是住在南宫的,北宫住的是窦太后和皇帝玺绶符节,除了请安刘肇一般不去。执金吾是禁军,也就是刘秀当年感叹的“仕宦当作执金吾”;五校尉则是北军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刘肇用禁军和北军控制宫城内外,跟着以雷霆之势将窦宪集团的核心人物全部诛杀。

  这当然不是刘肇一个人登高一呼“我是皇帝”就能成功发动的政变。他最得力的助手,是宦官、中常侍郑众。

  史书上说,刘肇对窦太后和窦宪掌权、自己被架空早已心存不满,窦宪回京后刘肇又听到准备谋害自己的传闻,于是被逼先发制人。只是宫中窦氏耳目众多,刘肇根本无法接触内外臣僚,也就只有宦官可以商量和依靠。因为钩盾令郑众向来忠心不贰,刘肇就和他密议如何除去窦氏势力。

  但搞政变对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而言,确实显得经验不足——经验不足可以学。刘肇知道窦宪的手下班固写《汉书》,里面有详细介绍如何收拾外戚的《外戚传》。参考书虽然知道了,但宫里没有,刘肇也不敢声张,只能让宗室、亲哥哥清河王刘庆在宫外找到带进宫。郑众又从故纸堆里翻出了汉文帝如何杀舅舅薄昭的档案,政变计划才有了框架和细节。

  有了构想,执行起来就简单了。当时宿卫内宫的都是宦官,郑众的钩盾令管的就是拿弓矢盾牌的武装宦官。刘肇靠这批人先突袭北宫,拿到皇帝玺绶,再以天子名义下诏指挥禁军和洛阳卫尉去杀人——洛阳卫尉叫丁鸿,不久前刚刚才上疏痛陈人主被人臣压制,也是不折不扣的保皇一族。

  虽然窦氏在禁军中安插有不少职位,而邓磊和郭举也分别是北军五校尉之一,但禁军在名义上终究是服从于最高领袖——皇帝的,而手持诏书的宦官即是皇权的代表。刘肇在夜晚发动政变,窦氏在禁军中的爪牙甚至根本就不在宫中,禁军中的副手当然只能执行如假包换的皇帝指令——不然就是犯上作乱,人人可取而代之。

  刘肇把城门一关,宫城和外城信息中断,不要说窦宪未必知道发生了什么,就算知道也未必能把指令传到宫城中的自己人那里去。宫门一闭,手持皇帝玺绶的刘肇有名有实,他是这个国家说一不二的唯一一人。再没有任何意志,能构成对最高皇权的违抗和威胁,这是刘肇政变看似简单、其实确实也简单的关键原因。

  最重要的枪杆子握在了自己手上,刘肇做起事来当然再无阻碍。郭璜郭举邓叠邓磊这些窦宪的羽翼一去,刘肇也就派人去收了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改封为冠军侯。毕竟是舅舅,刘肇也不将他绳之以法,只是令他与窦笃、窦景统统到自己的封国去。而一到封国,以窦宪为首的舅舅们差不多全都自觉自愿地自尽了,完全不给刘肇加恩宽纵的机会。

  权势滔天的大将军,一夜之间就跟太后一起被降入尘埃。跟着窦宪混的班固,也被洛阳令种竞找个罪名弄死。这次和帝刘肇倒是发了脾气,让看守班固的狱吏作为直接责任人抵了命,算是给教自己搞政变的老师一点补偿。

  

  这是东汉建国以来第一次宫廷政变。虚岁十四的刘肇夺权成功,被后世所仰慕,都赞他是天生决断的明主。一千多年之后十四岁的康熙也要除权臣鳌拜,但直接用小太监人身擒拿的策略显得就毛躁多了,远不如刘肇这样看似冒险其实安稳得如履平地。

  史书写起来,当然是刘肇天纵英明。其实按常理推断,更可能的是以丁鸿为代表的朝臣、以郑众为代表的宦官、以刘庆为代表的宗室,三方反窦势力密谋借助皇帝的名义来突然发难诛除异己。刘肇本来就对被架空不满,再加上少年人最容易被煽动,一番游说下来刘肇一定是最热血沸腾的、对发动政变态度最坚决彻底的那个人。至于窦宪的密谋加害,怎么看怎么像借口。反正只要皇帝本人下了决心,窦宪确实就像一只死老鼠一样瞬间被灭。

  

  而窦宪自己也有太多问题。骄纵强势,任人唯亲,不肯与朝臣分享权力,当然会引来朝臣的不满;对皇帝的轻视及对皇权的僭越,招致刘氏宗室的反感是必然的;虽然在禁军中安插有自己人,却没法把禁军变成自己的家将,更没有做过应急预案——万一禁军突然发难该如何应对?虽然看似权倾朝野,实际却远不如霍光当年那般强势。而且认定刘肇无能力发动政变,正是窦宪完全无抵抗能力、任人宰割的根本原因。

  窦宪一死,窦太后当然也就入了冷宫,刘肇终于尝到了大权在手的滋味。窦氏在朝中的爪牙一去,空出来的位子很快有新人上位,无论朝野自然都是一片赞扬声。宦官虽然开始从此正式登上东汉舞台,但与朝臣相处还相对融洽,双方还没有那么多的龃龉——反正大家现在都是为皇上办事的狗。

  公元97年,窦太后在冷宫中去世。直到她死后刘肇才知道自己只是窦太后抱养的皇子,生母梁贵人早已被窦皇后逼死。刘肇除了感怀身世之外,对窦氏当然也就更加没有负罪感。

  虽然政变成功不完全是刘肇一人的缘故,但刘肇在皇帝的位子上着实干得不错,多次下诏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公元105年,全国开垦田亩达到732万,为东汉之最。除去未在册和瞒报的,明面上的户籍人口就有5325万。刘肇主政的这段时期,史称“永元之隆”。要是他也像康熙一样干上六十年,也许之隆会变成最隆。

  但刘肇仅仅活了27岁,在公元106年就突然驾崩,死因不明。不要说他自己死得不明不白,他甚至连自己的孩子也保不住。《通鉴》上写他“失皇子,前后十数,后生者辄隐秘养于民间,群臣无知者。”以致于他死后,大家还要去民间找他的继承人来接班。

  在自己的屋檐下保不住帝国的未来,对十三岁就发动政变且大获全胜的汉和帝刘肇而言,听起来简直像笑话。当他被迫把皇子送出宫去抚养的时候,也许就已经隐隐猜到了自己的结局。因为皇帝命不长,外戚和宦官才越来越兴旺发达。所以比起来伪权臣窦宪算什么?藏在洛阳皇宫里的那只看不见的手,才不知是多么黑暗的一种存在。

  参考:《资治通鉴》卷四七、四八

  《后汉书·和帝纪》《后汉书.窦融列传》

  


上一篇: 锻炼的拼音怎么拼写(完的拼音怎么写)
下一篇: 鬓角靠近耳朵处长了个硬包(耳朵耳廓上长了个硬包)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