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圩社区:义教班共“画”微改造“小手拉大手”共建共治

7月26日—8月6日,桂城街道大圩社区“文化融合,共建共治”文化营造项目在“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和大圩社区居委会的指导支持下,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暑期义教班。义教班在大圩新区-华府御水岸和旧圩-大圩居委活动室同步开展,并通过社区文化课程等,用手作、画画、对话等方式引导社区青少年了解社区文化,增强社区认同感,并通过青少年的融入,带动家庭的融入。青少年认识社区文化大圩社区是一个外来人

  7月26日—8月6日,桂城街道大圩社区“文化融合,共建共治”文化营造项目在“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和大圩社区居委会的指导支持下,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暑期义教班。义教班在大圩新区-华府御水岸和旧圩-大圩居委活动室同步开展,并通过社区文化课程等,用手作、画画、对话等方式引导社区青少年了解社区文化,增强社区认同感,并通过青少年的融入,带动家庭的融入。

  青少年认识社区文化

  大圩社区是一个外来人口较为集聚的社区,其中御水岸楼盘共有1098户居民,大部分都是外来人口。为增强社区居民的邻里情,在社区党委领导下,社工通过服务落地增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融入感,缓和矛盾。因应居民需求,从夏天的登革热活动、六一的儿童节活动、楼栋的座谈会等,社工将活动带到御水岸开展,与居民建立良好互动关系,今年更是直接在御水岸同步开展义教班,从青少年切入,通过社区文化课程,借助社区文化载体,如猪栏桥、北帝庙、镬耳屋、圩日文化等,通过手作、画画、对话等引导学员一边输入一边输出,包括共“话”大圩、共“画”大圩等课程设计引导社区青少年了解社区文化,增强对于社区的认同感,通过青少年的融入,带动家庭的融入,撬动一个孩子,也就撬动了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

  大圩社区保存着许多古老建筑,它们是大圩特色建筑文化的代名词,更是属于社区居民珍贵的文化精神载体。两个暑期义教班都开展了“DIY帆布袋”活动,社工以PPT的形式为青少年们介绍了大圩社区中的古老建筑及其历史,希望在加深青少年对大圩社区建筑历史的了解的同时,发挥社区小主人翁的能力。

  设计“微改造”方案参与社区治理

  义教班也策划了“一起空间微改造”活动,让青少年们分别参与设计旧圩和新区的空间改造项目。“我们通过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在旧圩一个废弃的建筑旧址上进行新的空间规划,以及如何在新区现有环境里设计更加符合居民期待的空间,让孩子对社区建设有更多的思考和期待。”项目社工说。

  

  “头脑风暴”后,社工给青少年们派发大白纸,让青少年们自由创作出自己想让这个空间改变的模样。“我希望公共桌子可以变成兵兵球桌、凳子上面是棋盘,可以玩飞行棋、五子棋、象棋等。“我希望可以有更多图书角、游戏空间、种植园等。”在收集作品时,社工引导青少年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通过“空间微改造”的课程,暑期义教班吸引社区青少年们关注社区事务,并引导青少年们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治理,把图纸变成现实。项目社工表示,接下来会参考这些“设计方案”,把创意理念融入到旧圩和新区的活动室空间微改造方案里。

  

  目前,这两个暑期义教班已接近尾声,学员们都表示感受颇深,既加深了对大圩特色建筑历史文化的了解,也感受到了上一辈人的精神情怀。

  对社区而言,两个暑期义教班同步在两个地方开启,满足了居民需求,既能带动居民对于社区文化的了解,又能联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服务,并从“空间微改造”活动里引导青少年们进行更多的社区治理尝试,也调动中青年家长的积极关注,以文化为载体,发挥长者社区生活经验和了解丰富优势,提升其价值,真正实现文化融合、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

  文/珠江时报全媒体记者 邹韵斯 通讯员 叶丽敏 唐艺嘉


上一篇: 杜甫最著名20首诗(李白最著名的20首诗)
下一篇: 未来可期的短句唯美(形容未来可期美好的句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