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农收养日本兵47年,日本兵回国后,如何对待老农后人的?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他们到处烧杀抢掠,野蛮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制造了一个个惨绝人寰的血案,给中国人民在感情上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创伤。但随着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的节节胜利,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却显示出了难得的包容和大度,除了个别罪魁祸首受到了审判和严惩之外,大部分日军俘虏,在经过甄别之后都被遣送回国和家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他们到处烧杀抢掠,野蛮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制造了一个个惨绝人寰的血案,给中国人民在感情上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创伤。

  但随着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的节节胜利,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却显示出了难得的包容和大度,除了个别罪魁祸首受到了审判和严惩之外,大部分日军俘虏,在经过甄别之后都被遣送回国和家人团聚。aaa03.jpg

  然而,在日军撤离的过程中,有一部分伤兵却被大部队遗弃,多亏了当地善良百姓的收留和照顾,才在时隔几十年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本文要介绍的,就是一位善良的河南老农,收养了一位日本伤兵47年后,送其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感人故事。

  两个馒头带来的麻烦

  老人们常说:行好要分时间、地点,更要对事、分人,如果不加考虑四处行好,说不定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这不,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太山庙镇梁沟村的村民孙邦俊夫妇,就因为施舍了两个馒头,结果给家里招来了一个“远亲”。

  1946年的秋天,孙邦俊夫妇像往常一样,从山上挖了许多野菜,准备到镇上售卖后购置一些生活用品,结果在半路上遇到了一个乞丐。

  按理说,当时抗日战争刚结束不久,解放战争又初现端倪,中国民众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沦为乞丐,也是权宜求生的无奈之举。但孙邦俊夫妇遇到的乞丐,和以往见到的乞丐大为不同。aaa06.jpg

  这个乞丐身上有伤,乞讨时遮遮掩掩,说话叽里呱啦听不明白,通过他的双手比划,能猜出是肚子饿了。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身上穿的衣服,虽然已经十分破旧,甚至油的发亮,但一眼就能认出来,那是一件让人愤恨的“鬼子皮”。

  孙邦俊夫妇虽然都是大字不识的农民,但是对侵华日军的嘴脸,那可是沁入骨髓,扒了皮能认骨头的刻骨铭心。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孙邦俊原想上下其手,好好发泄一下心中的恶气。但又见他是个被遗弃的伤兵,现在已经落魄到如此地步,就是打骂一顿,又能管什么用。索性眼不见心不烦,扭头就走,随他自生自灭去吧。

  可孙邦俊咬着牙走了没几步,又重新折返回来,这是要干什么呢?aaa07.jpg

  中国老百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憨厚朴实、心地善良。用孙邦俊的话说:“日本兵再坏,那也是个人呢,不能就这样让他饿死吧!”他把自己和妻子两个人一天的口粮,两个馒头都给了这个乞讨的日本伤兵。

  本想着这件事到此就该结束了,谁知日本伤兵看两夫妇如此善良,竟然一边如狼似虎地啃着馒头,一边悄悄地跟在两人身后,一直跟到了孙邦俊的家里。他倒没有什么坏心思,就是跪在两夫妇面前求收留,任由怎么驱赶就是不走。

  孙邦俊夫妇为了难,那时可不是现在,牙一咬、脚一跺,不就是多一双筷子、多张嘴的事吗?要知道在那种特殊时期,自己能够勉强填饱肚子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更别说家里添了一个成年人,而且还是一个曾经的仇人。无论从个人感情,还是从实际出发,这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但孙邦俊和妻子看着可怜的伤兵,最终还是善良战胜了一切,决定把他留下来,成为自己家里的一员。aaa09.jpg

  伤兵的名字叫“李同”

  “老孙家里收留了一个日本伤兵。”这条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梁沟村里炸开了锅,全村百姓齐聚孙邦俊家,围的是里三层外三层。

  有人苦口婆心地劝,让他赶紧把这个祸害赶走,不想在村里看到日本兵,投降了也不行;也有人指着孙邦俊的鼻子破口大骂,质问他还有没有一点心,怎么会收留了一个日本兵;还有人二话不说就要动手,搬石头、抄棒槌,那个架势好像在说:“今天要不把这个日本兵赶走,打你都是轻的,非砸烂你家房子不可!”

  孙邦俊夫妇是世代农民,不认字,也不会讲大道理,就是能长篇大论地说出个一二三来,恐怕在当时那种群情激愤的情况下,也没有人愿意听。于是,两夫妇就耐着性子、陪着笑脸,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两句话:

  “不管他以前再怎么坏,毕竟也是个人,不能看着他饿死在外边啊!”aaa02.jpg

  “那些日本军官才让人恨得咬牙,他们这些小兵也都是苦命人,被逼着背井离乡来的。”

  村民们不依不饶,孙邦俊夫妇说得口干舌燥,日本伤兵蜷缩在一个角落里吓得瑟瑟发抖。最后,孙邦俊夫妇再三保证:这个日本兵绝对不会在村里捣乱。这才让村民们慢慢平息了怒气,勉强同意让他暂时留在村子里面。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祸害了十几年,那个老百姓不恨得牙痒痒?村民们有这样的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

  日本伤兵在孙家落脚后,跟着孙邦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俨然成了孙家的一个主要劳动力。虽然他干起农活来笨手笨脚的,还经常出错,但却用这样的实际行动,逐渐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aaa13.jpg

  村民们为了叫着方便,也不知道是谁出的头,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小野门朗”。这个日本气息浓重的名字,也就暂时成了日本伤兵的姓名。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在全国范围内统计滞留的日本兵,准备遣送回日本。但小野门朗在战场上受过伤,不仅语言功能受损,就连真实的姓名也回忆不起来。

  无奈之下,村里只得按照上级要求,先给小野门朗在当地上个户口,等他回忆起姓名后,再上报遣送。于是村长在给他注册时,正式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叫“李同”。

  至此,李同成了梁沟村的正式村民,跟村民们享有同等权利,分粮、分票、记公分,都有他的一份。aaa16.jpg

  “老憨叔”终于回国了

  李同在梁沟村生活期间,受到了孙邦俊一家人的精心照顾。

  有一年李同突发疾病,得了半身不遂,孙邦俊夫妇不惜四处举债,端屎端尿、喂食喂药,轮流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也可能是孙家人的善良感动了上天,他竟然在卧床八个月后,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地皮干涸、粮食绝收,跟孙邦俊同住在一个院子里的堂兄堂嫂,都因为饥饿失去了生命。但李同却在孙邦俊一家人的照顾下,靠着野菜、树皮等充饥,坚强地挺了过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政治动荡,孙邦俊一家因为收留日本人,被安上了“里通外国”的罪名遭到批斗。孙邦俊的儿子孙保杰,也因为此事被取消了上师专的资格,后来甚至还影响到了婚姻问题,一直到三十多岁才成了家。aaa17.jpg

  不管孙家经历了什么样的苦难,遭到了什么样不公的待遇,孙家人对李同始终不离不弃,没有说过一句怨言。

  又因为李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对孙家人表示感谢的方式,一般都是憨憨地傻笑,所以孙家子女都亲切地称呼他“老憨叔”,已经把他看成了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1962年,孙邦俊不幸病逝,孙保杰接过了照顾李同的接力棒。他一边像父亲一样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老憨叔,一边想尽办法为李同寻亲,希望他能唤醒记忆和家人团聚,了却父亲临终的遗愿。

  后来,中日关系缓和,孙保杰给当地政府、华侨联合会等官方组织,陆续写了一百多封求助信,期间还得到了日本驻华记者的鼎力帮助,在日本国内媒体上广泛报道。aaa11.jpg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孙保杰和社会各界的数年努力,终于在1992年有了重大突破。李同的弟弟石田小十郎、原长官津田康道等人来到南阳,与阔别已久的兄长和战友相认,他的身份信息之谜也被揭开。

  李同的真名叫石田东四郎,曾是一所日本农学院的学生,后被军方强征入伍。他来到中国战场后,因反战情绪严重,多次临阵脱逃,被长官当成异类。日军撤离中国时,石田东四郎在途中受伤后被残忍遗弃。

  随后,石田东四郎在弟弟等人的陪伴下,与孙家人依依不舍地道别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小结

  “老憨叔”回国与亲人团聚了,孙家人也了却了夙愿。但这个故事到此还远没有结束。47年的时间,让不同国度的两家人,培养了超出血缘关系的亲情。aaa01.jpg

  石田回国后,两家人的联系从未间断,孙家人受邀到日本旅游期间,受到了石田家乡人民的热情款待。石田家族更是筹集了15万人民币的巨款,向孙家人表达了最诚挚的谢意。

  随后,石田家乡的人民还自发筹集了600万日元,在南召县建立了“中日友好太增植物园”,成了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见证。孙保杰的儿子孙禄峰,也由石田家乡的政府出资,在日本完成了高等学历的研修。

  曾经有位哲人说过:战争能够把人变成魔,但是善良和包容却能把魔变成人!而这两个优良的品质,正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民族特质。孙邦俊一家人的所作所为,正是这种民族特质的自然流露,是刻在骨子里的民族传承。对此你怎么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上一篇: 家庭温馨的八个字(赞美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优美句子)
下一篇: 设计公司的企业文化内容(设计院企业文化标语)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